企业数字化转型一直是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将数字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企业在精细化管理,国际竞争力提升,规模化发展上都离不开数字化建设的的支撑,今天我们邀请到了Workfine产品的创始人—黄坤先生,一起与我们聊一下他对数字化转型的想法。
问题一: 我们知道,零代码开发平台在19年之后就特别火爆,Workfine作为一款极具创新力的零代码开发平台,它与市面上其它的零代码开发平台有相同也有不同,不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对数字化的场景需求,首先您是如何看待我们所说的数字化场景的,以及Workfine这款零代码的最大产品力是在哪里?
黄: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字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包括自动化,信息化等诸多方面,而我们零代码开发平台其实是主要处理的还是信息化层面的场景内容。数字化办公的应用场景,我们主要将他们分为了三类:
第一类是个人级的应用,典型的场景就是表单的数据整理,我们通常用Excel来完成,这类的应用以离散型的场景居多;
第二类是轻量级的协作应用,典型的场景就是表单的收集和填报,以及流程审批等,这是现在目前一些纯SaaS类零代码平台主要的应对场景,这类业务以点对点的线性场景居多;
第三类应用我们叫复杂的数字化应用,也称关系型应用,典型的场景就是
而
问题二:有种说法是数字化转型是大企业、领先企业的“游戏”,中小企业转型就是“找死”,您怎么看?
黄:中小企业本身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就很弱,数字化基础差,资金压力大,人才严重不足,而数字化转型又是一个耗时长、见效慢、工作量大的过程。
中小企业普遍问题是无深刻意识,更实际的原因是没钱,统统把有限的预算用在生产、包装、分销销售的刀刃上,不愿再做重的长期投入,而且降本增效的数字化并不能给急需造血的中小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
中小企业应该明白一点,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只要有需求,就应该进行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的业务没有大企业复杂,需求比较单一,追求“小而美”的数字化转型,将有限资源投入到最核心的业务上,就能做到足够数字化。
问题三:针对不同规模的客户,是用一样的运营模式吗?
黄:在我们的应用客户里面有这么几个特点:
1、小微企业的数量占比最多,但投入不高,集团型企业的数量占比小,但投入高。
2、在消费能力上,小微企业购买力不强,普遍会选择10w以下,甚至5万以下的单次投入,他们对价格比较敏感;集团型企业能够承受20万以上,甚至更高的信息化投入,他们对产品力和安全性要求高,但对价格不太敏感。
因此我们也有调整思路,对于小微企业,我们将推SaaS化的订阅式模式,这样一次性投入低,服务成本小;对于集团型企业,我们则专注产品+服务的方式,会以私有化的方式为主。
问题四:Workfine作为企业级数字化转型工具有哪些优势?
黄:Workfine的应用是不分行业的,全行业都可以用,而且也不需要很高的门槛。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其实都是将不同的业务场景抽象出来,最后变成一个一个模板和模板关系,也就是管理模型。所以不用担心Workfine能不能应用到自己单位里面,只要在企业中有应用到信息系统、Excel或者纸质表单进行管理,通常都会遇到了一定的管理瓶颈,这些都可以通过Workfine进行更加友好,规范的应用。
Wokrfine产品给客户带来的实际价值有哪些呢?首先零代码产品的投入成本低,我们经过评估,一个熟练的数字化管理师(经过Workfine团队一个月的封闭训练)4到6个月可以开发150到200模板数级别的系统。大概一年的开发成果代价只需要其它方式成本的1/3甚至是1/10。同时Workfine是可复用的工具型产品,能够不停地在数字化场景中产生应用和调整,所以不会像其它应用出现不适应即失败的局面。第三,零代码的开发方式效率是极高的,应用的熟练,一个人的效率能够抵得上一个团队。我们的开发周期都是按天,反馈周期都是按照小时计量。正常情况下一个中型企业,一到两个人的数字化开发者就能够实现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问题五: 以低代码或无代码来实现系统搭建,在搭建过程中最复杂的是什么?
黄:整个搭建过程中最复杂的应该是对业务的理解以及系统的设计方案,这其实是为什么我们提出了信息化建设应该以企业自建为主,外部单位协作为辅的观点;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大力推广数字化管理师培训的目的。企业从小到大发展会有自己的管理特性,企业自身的管理特性其实只有企业自己最能理解,如果让一个普通的实施商去梳理,消化。可能一年、两年都不一定能够理解的通透,但如果让企业自己去通过workfine这类开发工具去学习开发技巧,可能一两个月就能够系统性的掌握,这个时间成本是不对等的。所以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路线选择时,可以以培养自己的数字化管理师这样的方式,加上外部单位赋能一些产品和方案上的内容,这种方式不仅代价小,增长文档,所承受的风险也要小很多。
问题六: Workfine所服务客户大多应用在什么行业或者场景中?
黄:应用Workfine平台的成功客户,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不同场景中,其实都是数字化应用,但不同的企业应用会有所不同。比如,中国电建应用的是监理平台;国家电网应用的是项目管理;大庆油田应用的是井下全场景数字化平台;江西铜业应用的是车间全场景平台和供应链;金风科技应用的是成本管理等等。他们也不局限某一些特定的场景,也是在不停地应用中不断的变化和扩展,这就是我们这类产品的优势所在。
问题七: 零代码如果仅仅是做部门级、轻应用级的搭建,很难构建核心业务场景应用。Workfine作为通用型平台,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黄: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目标群体,用户的内部流程其实大多是明晰的,每一家客户都会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型,就比如项目管理,但是缺乏快速的建模工具来实现数字化管理,现实情况是,除了标准化的财务软件应用的比较好之外,其它外部标准化软件很难较好地应用到内部标准化业务中,
其次是用户复杂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它的业务价值比较高,比如能够快速核算成本,了解进度,统计应收应付的业务需求。
我们在面对如何处理问题时,还是以产品+服务的方式。我们的产品是
服务上,我们建立全面、专业、精细的服务体系,来提升用户的数字化思维和实践能力,零代码只是一种开发方式,如果不能在实践能力和思维方式上有所提升,仅仅方式的改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问题八: Workfine与其他厂商相比,明显的竞争优势是?
黄:在面对客户的各种场景各种需求时,我们如何的能够实现高度抽象,然后再回归到产品中。实际上,我们跟其它零代码团队相比,应该是数字化处理经验最丰富的团队。13年开始,我们就不停地以零码的方式给客户处理各种复杂的数字化问题,项目出生的我们,对业务需求的理解会更加的透彻。在面对这种大客户,专业性又比较强的领域时,正是凭借我们的产品力和系统方案能力,让客户坚定地选择了我们这个年轻的产品。
问题九: 能简单说一下Workfine团队及发展历程吗?
Workfine团队比较年轻,我们在17年成立,当时定了一个3年专研产品的基调,我们也确实这样做了。17年底就发布了Workfine1.0,2.0版本打磨了两年,到21年5月份上了云平台,采用了SaaS+本地化部署的模式。因为去年同时采用了SaaS化和本地化模式,用户增长相对比较显著,注册+下载人次已经近30万人次,年化增长率超过了50%。
目前Workfine在技术架构和交互体验等方面都做到了同类产品领先。用户只需要通过拖拽式和点选式的操作方式,就能实现企业业务数字化的建设。同时Workfine还提供强大的数据集成能力,能够集成现有的业务系统,帮助企业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企业数据流转的活水活源。